
以下是2024年的購買記錄,共購入了66股VT及27股BND。
組合比例及配置(維持股及債比例是 80.25%:19.75%)
大家好,2024年唔經唔覺完了, 讓我總結我的懶人組合成績,首先 VT 能賺取18.02% (上年是11.81%), 而BND則能蝕1.22%, 懶人組合依然平穩地增長, 另外, 本人考眼光股票入中的NVDA, 則升14.64%較年中的-3.67%升了17%, 從而學會止蝕的重要...
《金融第十人》李聲揚--1000萬投資5年 買什麼好?
copy sharing buttonfacebook sharing buttonwhatsapp sharing buttonwechat sharing buttonemail sharing buttonlinkedin sharing button
2024年9月20日
李聲揚 金融第十人
1000萬投資5年 買什麼好?
比特幣21個、黃金490盎斯、美股標普指數ETF(SPY)2300股、盈富基金(02800)552500股、定期存款1000萬元、美國長債ETF(TLT)12800股、兩個將軍澳新都城高層兩房單位。以上資產,現在都值1000萬元左右。5年後,何者最值錢?什麼最不值錢?
換個角度想:讀者今天有1000萬元可以投資,買什麼好?這應該是不少中產讀者很切身問題。筆者設定的年期是5年。皆因「短期市場是投票機器,但長期是體重計」,也就是路遙知馬力。多遙才知馬力?愈遙愈好,但定得太遠,讀者會覺得像講「中美未來百年必有一戰」般遙不可及。所以,5年是較合適的年期。
1000萬元,看5年,買什麼好?主流資產來來去去還是那幾種【表】:股票(港股或美股)、房地產、黃金、比特幣、債券,或者是做定期存款。哪一樣才是最好的投資?
筆者本文,明顯受內地著名基金經理但斌的微博帖文啟發。但斌也是看5年,但他提供的選項是:貴州茅台(660519.SH)、比特幣、黃金、輝達(NVDA)、微軟(MSFT)、北京和上海核心的小戶型一套,以及LV經典包包。
筆者將但斌的問題略為改良。首先,為求簡潔,筆者沒有提供個股選項(可能下一篇文討論),只論大盤指數,這也較符合「資產配置」的定義。第二,筆者將內地房地產,換為香港。此外,筆者提供了債券和做定期存款的選項。最後,筆者沒有提供LV包包的選項,皆因筆者對「經典款」一無所知,而且包包的價格也不像黃金、比特幣般公開透明客觀。同一道理,筆者原本想提供勞力士名錶或法國紅酒的選項,但考慮到技術問題,還是作罷。
在7種資產中尋寶
表中列舉7種選擇,代表7種資產類別。黃金、比特幣不用多講,美股以SPY來量度,港股則用盈富基金為準(留意要計及派息),債券以TLT為準。至於樓市,則以將軍澳新都城高層兩房單位為準。為什麼?皆因新都城是「十大藍籌屋苑」中最年輕。若本專欄或本人夠長命,二三十年後回顧,則還要顧及個別屋苑可能會重建的問題。至於尺價,當然隨着單位座向、大細等不同,筆者挑選的是近期成交的高層兩房363平方尺(實用面積計)單位。
表中除了「單價」,還附有「數量」。表中的資產,現價總值都大約是1000萬元。例如490盎斯的黃金,就值1000萬元,兩個新都城單位也是如此。大家認為,5年後,哪一項資產會最值錢?哪一項最不值錢?請先寫下自己答案,筆者接下來開估。
「開估」有兩個層面。首先是筆者猜測大家的答案。筆者猜想,多數讀者應該估黃金或者比特幣表現最好,而認為盈富基金和新都城單位最差,是不是?為何筆者會如此猜呢?皆因人性一般是短視,記近不記遠。盈富基金和香港樓市近年表現甚差,一般人都會認為未來5年照樣差。同樣地,比特幣和黃金今年表現強勢,不少人也會認為永遠好景。再加上近期大家都在討論美國衰退,甚至擔心美國總統大選會出現亂象,所以相信不少人不敢看好美股,寧願看好黃金、比特幣。不少人看淡美股1年表現,筆者不會質疑,但5年呢?
料美股表現最好
筆者自己的心水呢?很簡單,筆者必然相信美股表現最好。比特幣或黃金會否更好?不知道,筆者不敢抹殺這個可能。但其餘幾種資產,相信難以比得上美股。
筆者如此判斷,皆因5年就是「足夠長」的時間,去反映基本因素。筆者向來相信「股票為王」,一年半載不敢講,但至少看歷史數據,可以長期持續跑贏股票的資產類別,近乎沒有。
為何股票總是跑贏?可以寫幾萬字,但簡單來說,股票跑贏,皆因投資者承受了更大風險,他們「理應」獲得更高回報。當然,風險和回報的關係,博大精深,很多人連什麼是「風險」也不甚了了,專家也沒有共識。可以肯定的是,現實並非「風險和回報成正比」,也不是「風險愈大回報愈大」(否則賭場那些亡命之徒早已發達)。但在資產類別層面來說,風險和回報,的確呈頗明顯的線性關係,讀者可以Google「Asset class risk and return」的圖表看看。
說到風險,筆者當然相信「長期持有就能減低風險」,但正如同文涂國彬兄所言,「世人都說長揸好,惟有短炒忘不了」,長揸的過程中,如何捱過七七四十九劫,才是重點。比特幣可能可以跑贏股票,畢竟是新興事物,以往的經驗未必適用。問題是:若以波幅而言,比特幣的風險實在太大。若閣下是一窮二白的少年倒還好,但1000萬元身家全數瞓身比特幣?相信可以做到的人,萬中無一。相反,筆者相信1000萬元身家,all in大盤股票指數,風險仍是可以承受,至少筆者有不少讀者成功做到(秘訣是:不要太貼市,不要24小時盯着市場)。
60%買SPY 30%揸盈富
說了這麼多,結論呢?筆者的「真命天子」,其實不在表內。筆者相信分散是最好,若要1000萬元All in,請買環球股票指數ETF,例如VT和ACWI都可以。若只能在表中挑選,筆者會建議60%SPY、30%盈富基金、10%黃金和比特幣。但若拿槍指着筆者,只能選一項──則還是買SPY吧。至於定期存款,應該必然跑輸,債券也很難長期跑贏股票。房地產嘛?還是自住好了。
組合比例及配置(維持股及債比例是 80.01%:19.99%)
下一年的投資策略
VT及BND的組合維持了第二年,組合慢慢地成長,筆者不需要理會市場情緒,學習技術及個股分析,了解資金流方向,地緣政治,投資環境變化問題等等,只需要有規律地投入適當的資金,以維持股票及債券ETF比例就能夠成功,下一年,我會投入資金由每月4000元加至5000元,希望隨住人工的增加,投入的資金也增加,令組合成長得更快。
上星期寫一位公認學術界和財經界名人的投資哲學,看到一些讀者留言,是自己寫得不夠透澈,引起誤會。
有讀者問「為何建行(00939)升到$6.4,只賣一半,又要等到下調後再升到$6.4時,賣剩下的一半,點解唔在第一次到價時,盡量套現成本?」
首先那位學術界和財經界名人,叫他教授吧,反正我也這樣稱呼他。他的股票投資哲學,不是賺差價。如果像這位讀者只是賺差價的話,他在建行$5.4時買40000股,待升至$6.4時,立即賣走,每股賺$1,這樣他便賺了4萬元。
以此投資套路來說,即使他連續捕捉到像上文提到,在2019年8月6日、2020年3月19日、2020年9月1日、2020年12月23日建行股價跌至$5.4,採用相同操作買入40000股,而又在2019年12月27日 、2020年7月3日、2020年11月30日和2021年2月23日於股價升至$6.4時全部沽出,4次買加上4次賣,他確實賺了16萬元。
但若放在教授的方法則完全不一樣了,他不是為了賺差價,而是製造現金流,而且是「低成本」的現金流。要有現金流,便先要建立資產,例如買入住宅作資產,每月收租是現金流。他的方法是買入股票,建立股票倉底,製造現金流。
再以建行為例,先在低位$5.4買入40000股,然後在每次升至$6.4時賣出一半,3次之後他便擁有5000股零成本的建行和套現所得的$16000。即使建行股價$5.4,他的回報是:
(5000股X$5.4)+$16000=$43000。
不錯是$43000,若建行股價是$6.4時,他的回報是:(5000股X$6.4)+$16000=$48000,而且那5000股建行是零成本,可以不斷提供股息作為現金流。
若按照他在每次建行跌至$5.4都買入40000股,又在$6.4賣出持股一半時,以過去18個月建行有4次跌至$5.4,分別是2019年8月6日、2020年3月19日、2020年9月1日、2020年12月23日股價跌至$5.4,採用相同操作買入40000股,而又在2019年12月27日 、2020年7月3日、2020年11月30日和2021年2月23日於股價升至$6.4時沽出一半的話,他現在應該有40000股建行(其中10000股零成本、10000股成本$2.4、20000股$4.4),而且還賺到現金$16000。
即使建行股價$5.4,他的回報是:
(10000股X$5.4)+[10000 股X($5.4-$2.4)]+[20000股X($5.4-$4.4)]+$16000
=$54000+(10000股X$3)+(20000股X$1)+$16000
=$54000+$30000+$20000+$16000
=$120000
經過這樣操作,回報$120000,相比讀者只追求差價,連續4次$5.4買,$6.4賣賺的$160000少,但教授已成功建立一個倉底。
若按讀者指他自己在$6.4沽清計,建行股價若是$6.4,教授的回報便不一樣了:
(10000股X$6.4)+[10000 股X($6.4-$2.4)]+[20000股X($6.4-$4.4)]+$16000
=$64000+(10000股X$4)+(20000股X$2)+$16000
=$64000+$40000+$40000+$16000
=$160000
教授和讀者一樣賺到$160000,但教授成功建立了一個40000股建行倉底,平均成本$2.8(10000股零成本、10000股成本$2.4、20000股$4.4),並手持$16000現金。
若把現金計入,40000股建行倉底平均成本再降至$2.4,是否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組合?
所以這個不是「阿媽係女人」的理論,只是大部分散户投資者追求賺差價吧。
看看另一位讀者留言:「 2 reasons I can think of: (1) If you sell everything in first time, you will never review this share again. (2) After few cycles, when those on hand shares become "ZERO COST", you will then able to hold this for long long time without any concerns that you can let it rolls.」
這正正是我想強調的,建立一個雄厚的倉底,看似複雜,卻十分簡單,只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做功課,更多的人不學習欣賞別人,以為自己是股神。教授今日擁有股票倉底的價值已超過幾千萬,都是零成本,而且每年股息幾百萬就是他的現金流。
https://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wealth/wealthmanagement/71435